張永義出身嘉義布袋貧瘠鄉下,一個純樸傳統的農村家庭,自幼承父親張祿先生與母親張謝水錦女士殷殷教誨與勉勵,涵養出刻苦耐勞、感恩助人的習性;走出貧窮匱乏的年輕歲月,張永義、張順興、張鴻熙三兄弟在事業有成後,為感念雙親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並積極回饋社會,1991年在張永義的號召下,以父母之名成立「友友錦祿教育基金會」,並在2007年正式成立「財團法人友友錦祿教育基金會」。
不讓貧窮的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點
「我自己就是來自貧窮的鄉下, 很了解貧窮背後的辛酸, 我也知道唯有讓所有弱勢學生都有就學、升學的機會, 才能讓他們脫離貧窮, 進而改變自己的人生。」張永義30多年前以珠寶業起家,1986年創立友友建設後, 始終秉持著踏實經營、穩健成長的精神, 在公司盈餘穩定後, 開始萌生回饋故鄉與社會的想法, 因此成立錦祿教育基金會傾力襄助鄉下清寒學子就學。
張永義說, 基金會成立的目的, 就是希望幫助一些在偏遠地區想讀書、有上進心的學生, 透過獎助學金發放以及長期培育等計畫, 解決當地教育資源匱乏的問題,以抒緩他們生活窘迫的困境, 進而順利完成學業。
友友錦祿目前獎學金發放的對象, 遍及大專院校、高中( 職) 、國中、國小成績優異的在學學生, 只要符合基金會的補助標準, 就可以提出申請。此外, 基金會目前正積極推動長期培育計畫, 從國一開始選拔優秀的清寒學生, 每個月補助3000元生活費, 一直到他大學畢業為止; 張永義說, 目前接受長期培育的學生, 多是隔代或單親教養的弱勢族群, 但是學業成績都相當好, 「我不忍心看到這些有資質的學生因為錢的問題而無法升學, 希望能夠透過一些生活費的資助, 引導他們安心就學,順利完成大學學業。」
行善最樂 助人就是創業的初衷
「凡是接受長期培育計畫補助的學生,都會被要求在校內擔任教學志工或環境志 工,除了由策略合作的學校直接進行考核外,基金會也會定期訪視查驗,並將評比列為下學年申請補助的依據。」張永義說,接受基金會補助的學生,通常成績都已具有一定的水平,所以他也有能力與責任去輔導一些資質較差的同學,「除了學業成績以外,我也希望藉由擔任志工,讓他們從小就學會珍惜和懂得感恩。」
此外, 基金會目前也積極資助部分弱勢及偏遠地區的學校成立「晚自習班」,「在都市裡,安親班、補習班隨處可見,但是在偏僻的鄉下,一踏出校門看到的往往就只有農田,於是我們鼓勵這些地處偏遠的學校提出申請,由基金會補助鐘點費以及部分行政雜支,請老師在課後將學生聚集在一起學習。」目前共有8所學校接受基金會補助辦理晚自習班,張永義說,晚自習班是一項相當難能可貴的創舉,以前我們看到許多鄉下學生雖然有心向學,卻礙於家中經濟無法支撐昂貴的補習費,因此課餘只能以看電視、打電玩來打發時間,讓他覺得很可惜也很心疼,所以希望能藉由基金會的協助,來增加這些弱勢學生的學習機會,「晚自習班辦理至今成效相當好,有些學生甚至考上嘉義高中以及嘉義女中等南部名校。」
感恩知足 俯拾皆是幸福
為了將我國傳統的孝悌、倫理思想核心向下扎根,友友錦祿從3年前開始,每年在國小、國中辦理超過100場次校園及社區倫理巡迴講座,「希望從小培養孩子們對父母親的感恩心、對社會的關懷心與持有正面的倫理道德觀念,更希望他們在未來成功後,也能懂得回饋社會、孝順父母。」
不同於其他基金會, 友友錦祿並沒有引進外部資源的制度,張永義說,他們三兄弟只想默默的做,接受外部捐款反而容易惹人猜疑;而為了將每一分錢都精準用在貧窮學生身上,基金會只設一名專職的執行長,而友友建設的全體員工則是當仁不讓的志工群,「讓他們在基金會學習付出,為社會服務回饋,也是一種心靈上的成長與寄託。」
張永義目前也擔任中華民國紅十字會高雄市分會的常務理事以及2個高雄市紅十字會育幼院的董事,因此除了每年帶領友友建設員工捐血、訪視育幼院外,他也經常捐款協助腦麻協會建立庇護家園,「看過這些天生四肢即無法靈活運用,且有語言障礙的腦性麻痺患者很吃力的過生活後,讓我想花更多的時間、精神與金錢來協助他們,讓他們能夠過得更好。」
「未來我會持續的做, 而且會愈做愈多!」張永義說,「人終將一死,我們可以留給世人的不只是錢,還要有不朽的價值。」因此他已發願未來將在故鄉買一塊地,蓋一間紀念館,讓這裡成為傳承與激勵的教育聚落,希望透過基金會的力量,全力縮短城鄉教育的落差;這位學生們口中的「張爺爺」, 將帶著永不枯竭的愛心,繼續敘說他精采的人生故事…。
...青創會訊101年第一季刊載 (文/李銘鈞)
本會地址: 台北市中正區和平西路一段150號12樓[地圖] 電話: (02) 2332-8558 傳真: (02) 2337-5152 12F., No.150, Sec. 1, Heping W. Rd., Zhongzheng District, Taipei City 100, Taiwan (R.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