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創業者討論了幾個觀點,跟股權結構設計多少有點關係,但多數時候只是一個思考邏輯的合理性,寫出來可能會被新創圈的人說過於偏袒投資者...,但取得觀點平衡、傳遞真實訊息,才是本專欄真正的用意。
創業者A:現在台灣的投資者覺得我一股99元很貴,以後我要讓他們下次來找我的時候,沒有三位數還買不到而感到後悔。
觀點一、投資者有那麼多對象可以競逐,這檔買不到可以買另一檔。
觀點二、下次三位數,也不是投資者可以出場的價格,而是下一輪投資者進場的價格。
觀點三、99元要漲到198元,才有2倍;而10元只要漲到20元,就有2倍。一般而言,基數越低,成長幅度要大比較容易。
創業者B:台灣的投資者OOXX(大概不外乎就是短視近利、看不懂產業),所以我也不想找他們;而國外投資者,要等到我們發展到海外市場後,才會投資我們。
觀點:所以呢?準備吃土嗎?(不過聽說某些國際的投資機構對於這樣的個案會有興趣)
創業者C:我不想找緣故市場的投資者來投我們,因為我不希望他們是因為我而投資,而不是公司好而投資。
觀點:投資不是看人嗎?好的商業模式但人不對,一定完蛋;壞的商業模式但人對了,還有機會調整。
創業者D:我不想找策略性投資人,最好是財務性投資人,他們只要給我錢,不要干預我最好。您有沒有認識某某公司,可以幫我介紹一下,我想把東西賣給他們?
觀點一、要人家的錢卻不要被干預,那最好就不要拿人家的錢。
觀點二、不然就拿你募到的資金去買通路資源,幹嘛要別人把通路資源介紹給你。
創業者E:我企業未來發展前景太好了,目前已經有很多組投資者對我有興趣,我只留了三家,排序分別是瘡X、花X及攔X。
觀點一、瘡X跟花X,確定要讓他們投資?
觀點二、可以知道目前到甚麼階段了嗎?
觀點三、可以知道簽訂了哪些投資條件嗎?
創業者F:在新創圈很常聽到某些公司被投資者佔走,為了怕股權被過分被稀釋,所以我股權結構要怎樣設計設計設計...
觀點一、設計的結果就是把一堆一般的投資者嚇跑嗎?
觀點二、可不可以舉你自己聽過的三個案例以上?(不要上市櫃公司經營權爭奪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