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志宇以「一條電線,一條生命」為核心理念,從家族電線電纜事業出發,帶領神通科技成功轉型至醫療器材領域。面對傳統線材產業的競爭,他選擇投入更高門檻的醫療市場,歷經多年認證流程與前期虧損,最終取得美國FDA與歐盟CE認證,成功打入歐美供應鏈。他堅持品質第一,從電線加工一路提升至第二級、第三級醫療器材開發,並在疫情期間確保全球關鍵醫材供應不中斷。公司憑藉研發深度與與客戶共同開發的模式建立牢固信賴,營收獲利逐年成長,市值突破10億令吉,並持續強化研發、人才與數位化布局,朝更高技術含量市場邁進。
黃志田深耕泰國五金沖壓市場超過20年,以「Superfast」為企業核心精神,透過自動化設備、模具自製化與連續自動生產,打造快速、精準且高品質的生產流程,成功建立難以被複製的競爭優勢。他從學徒做起累積技術底蘊,後以台灣精密模具能力結合日本設備品質迅速打開市場。面對地震影響、產業轉移與國際競爭,他不斷調整策略,拓展汽車沖壓領域並導入機械手臂與工業4.0技術,使公司從小型工廠成長為年營收逾10億泰銖的大型企業。展望未來,他以智慧倉儲、綠能與更高比例自動化作為企業升級方向,持續穩固長期競爭力。
朱運鐵因看見中小企業無力負擔昂貴會計軟體,從自身需求出發投入研發,歷經產品失敗、資金耗盡與夥伴離開等重重挑戰,仍堅持深化產品技術,最終打造出AutoCount會計軟體,成功填補市場缺口。他以低價格策略切入市場,再藉千禧蟲危機中的OEM訂單奠定基礎,並持續推出更成熟的產品版本。面對人才流失,他與團隊重建技術架構,以差異化重新站穩市場。隨著馬來西亞GST上路、電子發票與雲端軟體需求增加,公司快速成長,2023年在馬來西亞創業板上市。如今朱運鐵持續布局東南亞市場,致力成為中小企業最可靠的軟體夥伴。
潘佳岳擁有多次創業經驗,最終看見父親在微生物發酵領域的研究成果蘊含巨大市場潛力,於是將其商品化,2007年成立晨暉生技。他以專注研發為核心,使公司開發出具有獨創性的發酵保健原料,其中紅麴產品更以不含Monacolin K的技術突破市場限制,成為唯一獲美國FDA NDI核准的紅麴食品。創業初期連續十年虧損,但憑藉持續研發與專注品質,最終獲民視娘家行銷團隊採用代工,成功打開市場並轉虧為盈。站穩腳步後,潘佳岳推動自有品牌 Dr. Bora,並在2023年透過與保瑞集團換股加入大型生醫集團,整合三方資源,加速國際布局,為公司邁向集團化奠定基礎。
廖佑晟早年投入補教與房仲業,累積資金與業務實力後,回到工業自動化本業,並在市場轉型關鍵時刻創立加雲聯網。他看準智慧化與能源轉型趨勢,率先投入IEC 61850技術,成功打入台電供應鏈。隨著台灣再生能源快速發展,他帶領團隊跨足太陽能、風能、儲能、微電網與虛擬電廠等能源物聯網領域,逐步累積關鍵技術,並與德國西門子建立深度合作。加雲聯網更以創新能力獲得西門子全球創新冠軍獎肯定。秉持「創造、建立、共享」理念,廖佑晟持續推動AI能源管理技術,協助企業邁向永續轉型,為能源數位化貢獻重要力量。
詹文雄從航太、金融跨入創投,再接掌面臨困境的新應材,展現跨領域整合與敏銳判斷力。他在面板產業衰退時勇於承擔,帶領公司轉向半導體先進製程材料市場,避開與國際大廠的正面競爭,以差異化策略開創新局。面對資金缺口與內部質疑,他靠耐心溝通、調整資本結構並大膽投資新廠,成功凝聚團隊與取得轉型資源。他更以「速度制勝」為核心,帶領團隊快速開發符合台積電高標準的材料,使新應材成為國內唯一與台積電共同開發黃光材料的企業。未來他將持續推進 3 奈米至 1.4 奈米等超先進製程材料技術,為臺灣半導體自主材料實力奠基。
陳淑娟以二代接班人的身分在企業最艱困的時刻扛起重任,面對倒帳、員工離職與工程糾紛等多重壓力,她以不服輸與堅毅精神逐步取得專業證照,親身駐守工地八年,成功穩定團隊並重新建立公司信任。她也在重大財務危機中展現智慧,透過妥協與及時停損為公司保留生機。後續她調整策略、聚焦公共工程,以優質施工與服務建立口碑,使猛揮營造再度成長並逐步擴大承攬規模。她的故事展現了承擔、韌性與專業如何引領企業渡過險境邁向更高目標。
張家銘因身邊親友對健康需求提高,原本只想幫同事與家人找到好的保健品,卻意外促成大研生醫的誕生。他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尋找高濃度魚油原料並與全球最大魚油製造商KD Pharma合作,打造高品質產品。疫情期間,他堅持公益優先,免費捐贈保健品給醫護人員與確診者,展現企業承擔。隨著營運穩健成長,大研生醫於2024年啟動公開發行並布局國際併購。秉持「把每位消費者當家人」的理念,持續開發有科學實證的保健品,並獲得IFOS五星及IPRO品質獎等國際肯定,逐步成為健康產業的重要力量。
巫宣霆從醫美跨足健康醫學,堅持做有價值且具臨床安全性的醫療產品,並透過引進歐美先進技術、創新行銷策略與專業教育訓練,使沃醫學成為醫師臨床使用的首選品牌。他從雷射設備業務起家,到自創公司後爭取國際大廠代理權,歷經資金壓力與市場競爭,逐步建立專業口碑。沃醫學近年更成功引進乳房植入物,高度契合女性醫療與美感需求,打破國際品牌壟斷。公司目前跨足醫美、影像醫學、女性健康等領域,並持續朝自有產品與全球市場邁進,打造醫師、病患與企業三贏價值。
朱明癸因看見國內化學系統材料依賴進口,決定投入自主研發並創立頌勝科技。他以堅定的研發精神與技術創新能力,帶領公司從家庭式小企業成長為跨足半導體材料、醫療保健與運動產品的多元集團,也是臺灣半導體國家隊成員。從初期以自家客廳研發替代進口原料,到面對金融風暴時選擇投入高端材料研發,再進軍半導體 CMP 研磨墊,頌勝科技成功打造高技術門檻,並透過專利布局站穩國際市場。如今,公司持續深耕半導體材料、推動永續發展並擴大全球布局,朝「立足臺灣、放眼全球」的企業願景前進。
王義方接手父母於鹿港經營的小型家庭工廠,在面臨產業西進與訂單減少的衝擊下,他果斷帶領企業轉型,於2003年創立金全益並專注螺絲扣件市場。他以品質作為突破口,優先投資品檢設備,靠承接困難訂單建立口碑,並在全球反傾銷政策轉變下迅速成長。面對金融風暴與產能壓力,他運用委外策略維持彈性,後續更在工時政策改變與人力短缺趨勢下投入智慧工廠建置,於疫情期間展現高度韌性。近年他推動數位化與低碳化雙軌轉型,布局新廠與永續能源,期望讓傳統產業創造不輸科技業的價值,並持續因應全球市場快速變動。
王建仁從少年時期即在烘焙業扎根,因家境清苦提早當學徒,從麵包散發的溫度中找到人生志業。退伍後他先以餅乾代工創業,後來因工作過於繁重而回到初心,於1989年創立多那之蛋糕烘焙坊,逐步擴展至多家門市。面對原料高度依賴進口、成本壓力升高等挑戰,他在2006年率先轉型複合式咖啡店,並以中央工廠與加盟系統提升規模化能力。為滿足不同客層,他打造多那之、卡啡那、Mini.D三大品牌,從平價烘焙到高端甜點再到輕食早午餐,形成完整品牌矩陣。近年從南向北展店並布局海外,以高標準品管、每日現做配送鞏固市場口碑,並於2024年成功登錄興櫃,朝上市櫃邁進。
王奕翔憑著對科技產業的熱情,自學生時代便展現創業與投資敏銳度,退伍後投入代理商工作,並於2007年成立美商鐳潽元件,奠定射頻零組件代理的基礎。然而代理角色常受制於價格與供應風險,他於2015年正式創立鐳洋科技,轉型投入射頻測試零組件研發,成功打入國際手機大廠供應鏈。其後更以積極行動力跨入低軌衛星領域,為全球最大衛星營運商打造測試站,並成立先進射頻研發中心,引領企業從測試走向設計。他帶領鐳洋打造研發、射頻測試與智動化三位一體的競爭優勢,以「Keep Thinking, Stay Moving」為精神,勇於突破極限,讓公司成為次世代通訊與太空科技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