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全國創新創業總會
青創誌
微型創業 不可不知的決勝點  ....2016-07-05
專訪高琳文教機構 侯秉忠執行長/青創總會創業顧問

侯秉忠曾擔任永豐餘集團永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財務長、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管理處經理、優美股份有限公司財會管理處處長及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美國)會計部副理等職,除了有多年實務工作經驗外,也擔任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業諮詢服務計畫、創業圓夢計畫、微型及個人事業支援與輔導計畫、勞動部微型創業鳳凰貸款計畫等政府資源之創業顧問,輔導經驗相當豐富。

微型創業 經濟的隱形推手

臺灣人瘋創業,根據《全球創業觀察》2015年調查數據指出,臺灣每100人中,就有7.3人正在創業;而在未來3年中想要創業的民眾比例也高達26.1%,這代表在臺灣尚未參與創業活動的人群中,有四分之一均期待能夠投入創業活動,可見創業在臺灣一直都是很熱門的話題與職涯選項。此外,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最新統計,中小企業占臺灣企業家數的97.69%,就業人口有78%以上的比例受雇於中小企業;在我國工商普查資料中也顯示,微型企業比重高達79%,「即使是大企業,草創期也是從微小開始。」侯秉忠說,「雖然微型企業受關注的程度遠遜於中大型企業,但我們要認知到,我國經濟成長及就業市場的發展,還是要仰賴微型企業的成長情況。」目前臺灣相關產業政策發展方向還是以中小企業、大企業為主,但占了我國企業家數將近8成的微型企業,受到的關注仍是不夠的。

侯秉忠觀察到微型創業在臺灣歷年的基本樣貌及轉變。「微型創業」最早是來自於勞動部的微型創業鳳凰貸款計畫,它特別針對社會中的弱勢族群,舉例來說女性或中高齡的民眾,提供資金面支援以及輔導協助措施。因此微型創業在過去除了作為失業者尋求二次就業的管道之外,也提供弱勢族群一個改變命運的謀生機會,增加社會流動來創造更平等的未來。而近幾年來由於我國青年的薪資所得偏低,加上自我抱負難以實現,以及網路科技的發達...激勵許多年輕人紛紛轉念創業當老闆,年輕族群投入微型創業的比例也增加許多。但不論創業者的年齡層如何轉變,微型創業者的個人資源往往都是最貧乏的。

微型創業缺乏資源 餐飲、流通業等投入者眾

我國微型創業資源少,侯秉忠認為主因來自於創業者單打獨鬥,加上多數為謀生型創業,造就他們在資金、人力、技術等層面的相對弱勢,使得在草創初期通常無法跨入一個大市場,往往選擇進入技術、資金等門檻要求低、經營模式為B to C的民生產業,例如餐飲業、流通業等,這個部分亦可從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業諮詢服務的統計數字看出端倪,申請創業諮詢服務的民眾多為餐飲服務業;由於這幾個產業較易上手的特性,加上差異化低,在臺灣人熱衷自己當老闆的創業熱潮下,使得市場競爭日漸趨烈,往往容易流於惡性競爭,也為臺灣未來的創業市場埋下隱憂。

企業大多從微小開始,因此臺灣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很大的部分會落在微型企業身上;比如說微型創業讓創業者擁有「試誤」的機會,可以較低的成本進行市場驗證,造就許多創新與創意的點子。「但因我國微型企業的現況,多數為B to C的經營模式,太多企業都在販售同質性的產品或服務,使得升級擴大的可能極低。」侯秉忠認為,政府應該在微型創業的政策上幫助創業者提升「質」的能量,而非提升創業者的「量」。而這個質就取於創業者的創業初衷。

創業有成與失敗往往僅一線之隔;創業成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眾多因素的交集方能成功,但往往發生一個錯誤,創業就失敗了。侯秉忠從過去的輔導經驗觀察到,微型創業的成敗主因都在於「人才」。「微型企業要成長,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創業者的創業初衷。」侯秉忠認為,創業視野不夠,會侷限企業的發展,因為「為什麼創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這也關乎了企業的質。微型企業要轉骨成為中小企業,需要經過一些關卡,首先就是如何去吸引企業所需的人才;其次是資金如何運用、控管;最後則是如何創新,創造出與競爭對手的差異化。「唯有透過創新方有機會成為中小企業,提升知名度,才能招募到更多的人才、提升技術,而資金運用搭配得宜,就能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

然而,許多微型企業停留現狀,往往都是因為負責人「校長兼撞鐘」、分身乏術,無法去思考創新、與時俱進,加上創業者本身的背景通常都是掌握產品/服務的技術背景、或是掌握客戶的業務背景為主,真正具備財會、管理背景的專業則寥寥可數,因此往往只想著如何賺錢,但對於企業的營運、如何取得資金等等知識貧瘠,必須從頭摸索。因此侯秉忠建議,民眾投入創業之前,應該要有以下幾個認知:

創業動機

有些人的創業動機是自己當老闆很自由,不需要看老闆臉色,但這點是大錯特錯;創業比就業辛苦,就業只需要看老闆臉色,自己創業就要看客戶、供應商等更多人的臉色,所花的時間與精力更多。許多微型創業者眼光放得不夠遠,初期準備太少,因此容易失敗。若有創業想法,應該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將自己的創業計畫寫下來,讓自己更加清楚創業動機與目標,作為未來事業發展的藍圖;正向的動機想法,會自動引導創業者走上正確的道路,帶領事業長長久久。

從自己有興趣、擅長的領域下手

如果要創業,應該從自我生活周遭及過去的工作經驗找尋創業靈感,選擇自己有興趣或有能力的事情;而有能力又優於有興趣,畢竟沒有能力要花很多時間學習,相對地若從擅長的領域著手,找到創業機會;隔行如隔山,但若沒有相關經驗的話也不要喪氣,創業者至少要進入想投入經營的產業歷練兩三年,了解該行業的趨勢與生態,才能提高成功機率。即使是以最多人選擇的餐廳來說,光是前臺、後臺的管理、現金收支如何平衡、如何採購、如何提升來客數、客單價如何提高、菜單如何設計、如何增加顧客滿意度及回流率等,要學習的事物就相當多。有些民眾會有盲點,認為自家產品服務優秀就一定會賺錢,但並不是只有產品好吃就好,管理的良窳,才是餐廳賺錢的關鍵因子,毫無經驗的投入,就如同無頭蒼蠅亂竄,很快就會把錢燒光,敗下陣來。

創業先備知識

前面提到經驗是創業很重要的因素,創業相關知識也是相當重要;很多創業者在創業初期最常發問的問題就是:「我們需要多少資金?」以及「什麼樣的組織型態才適合我?」這些沒有想法的創業者都直接請會計師或記帳士處理,接下來又因為自有資金少,不想提供存款證明、辦理會計師簽證,所以就將資本額設在24萬元以下,以最少的資本設立行號,結果未來向銀行申請借貸,往往無法順利取得資金,沒有錢創造更好的薪資福利,就沒有辦法招聘優質人才來進行研發創新,這些都是環環相扣、息息相關的。因此民眾在選擇組織型態時,應該以企業的未來發展為前提來判斷組織型態,絕非規模小就是申請行號,假設這個事業體現在或未來會有許多股東來參與,就建議直接申請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說股份多的就當老大,因為一般行號合夥的概念是以契約進行規範,因此決策時須要獲得合夥人同意,但萬一股東意見不合、人多嘴雜呢?」

先備知識不足的悲劇,也常見於合夥創業衍生的問題:許多人在初期創業都不太會計較,後期就容易發生許多紛爭,沒賺錢的公司吵得兇、賺錢的公司吵得更兇,往往在過程中企業沒獲利反而受到更多傷害,甚至造成倒閉。人跟人之間的溝通、想法都不盡相同,因此合夥創業之前,務必把合作以後將要涉及到的資金、分配、分紅等一系列的問題,透過白紙黑字認可並按此協議執行。

因此,為了避免初期知識不足產生悲劇,創業者一定要額外進修,亦可運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中小企業網路大學校」產、銷、人、發、財等多元課程,讓創業者彈性選擇,在短時間內學習到應具備的專業知識。

良好的資金規劃

錢不是萬能,但沒錢則是萬萬不能。許多民眾都誤會創業的第一桶金可直接向銀行申貸,但實際上銀行提供創業貸款,最需要確認的是民眾是否已經成立事業,是否為事業體負責人或出資人,最佳的情況還需要提供企業的營收及獲利情況。但自己若沒有第一桶金就沒有後續的可能,因此民眾創業前最好先結合專業取得第一桶金,若對這個產業不熟悉,那就真的去做,邊存錢邊學習。這樣的基本功很重要,並不是說企業規模微小,就趕快投入去賺錢。

很多公司不是因為沒賺錢倒閉,而是資金週轉不靈的緣故;即使微型企業為小本經營,大部分都是收現,在資金調度上沒太大問題,但問題都出現在成長的過程中,尤其許多事業成功來得突然,阿舍乾麵就是知名例子,它本來是小小的家庭代工廠,在網路爆紅後接到許多訂單,但因管理知識不足,醬料包變質造成退貨潮,但因資金都投入在新廠建設上,無法籌措出消費者的貨款退費,以致初期就將部分股權賣給微風集團,加上漏開發票逃漏稅遭檢舉,欠稅及罰金超過千萬,最後即因週轉不靈,經營權全盤讓出。

微型企業一定要謹記,如果向銀行借貸,銀行會希望看到事業體的營收,但如果無法證明營收,就很難借到更多或根本借不到,「哪怕發票開不出去,也要想辦法留下交易紀錄。」此外,公帳與私帳一定要分明,雖然許多企業主並不在意,但結果是賺是賠看不出來;還有一些例子是為了節稅,有些企業還會將報表以賠錢方式呈現,結果一旦要和銀行往來,就很難借到資金。

一個事業體的成功關鍵是在一開始投入的階段,創業者一定要知道如何創造出公司未來成長的條件,因此創業前要先釐清自己的創業動機,選擇有興趣且擅長的行業,並撰寫創業計畫書,了解經營的事業體情況,才能搞清楚要花多少錢,並積極學習相關創業知能,準備好第一桶金再投入創業,才能提高成功機率。

許多技術或業務出身的創業者,自我信心十足,一開始過於樂觀輕估創業成本與風險,但疏忽企業一開門後樣樣要花錢,即使業主本身能力高超,但第一桶金準備不足,很快就必須面對惱人的資金問題,使得讓業者本身業務或技術的能力遭受限制。

從創新所需的成本思考

侯秉忠建議,準備創業時要反問自己:「如何做這件事才會成功?怎麼做才能與對手有差異?需要多少錢來做這件事?」有多少錢做多少事的想法,往往限制住創新的可能,將事業體的閃亮點抹滅,使得創業很難取得更大的成功。

「臺灣微型企業現階段應該著重在流程創新、或經營模式的創新,也就說賣產品不一定是賣創新的產品,而是販售背後的服務,唯有透過服務得到消費者的認同,才能創造出口碑行銷,而這個創新就要從客戶的需求去發想;創業有風險,投入前請務必有所準備。」

..青創會訊105年第季刊載(/洪琡晴)

中華民國全國創新創業總會    PageRank

本會地址: 台北市中正區和平西路一段150號12樓[地圖] 電話: (02) 2332-8558 傳真: (02) 2337-5152
12F., No.150, Sec. 1, Heping W. Rd., Zhongzheng District, Taipei City 100, Taiwan (R.O.C.)